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院项目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为推动绿色建筑创新、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根据《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住建部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工作,并于近日公布了获奖结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奖项目均为崔愷院士带领中国院团队践行绿色设计理念的代表性项目,体现了中国院长期以来秉持的设计价值观:


少扩张多省地

节省土地资源是最长久的节能环保
少人工多天然
适宜技术的应用是最应推广的节能环保
少装饰多生态
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是最人性化的节能环保
少拆除多利用
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能环保


 一等奖 

·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 ·

张广源/摄

中国馆被命名为“锦绣如意”,仿佛一柄如意坐落在山水田园之中。巨型屋架从花木扶疏的梯田升腾而起,恢弘舒展,隐喻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印象。它结合了本土的园艺智慧,体现了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讲述了人与自然的美丽故事,采用符合本土理念的材料及适用技术,最终成为了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绿色建筑。


设计根据延庆地区气候条件,选择了适宜的绿色技术:一是实用效果显著,节约运营成本的技术,如覆土、地道风、强化室内自然通风等;二是兼具实用功能和高展示性的技术,如光伏系统、雨水利用等。中国馆除满足使用者对采光的基本要求外,还考虑了不同季节,室内植物种植对光的需求。建筑设置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坡屋面有利于雨水沿屋面自然流下,雨水进入排水沟后排入梯田,部分回收后用于梯田灌溉和水景用水。


延庆冬季较为寒冷,建筑首层展厅埋入土中,可降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地道风降/升温系统通过地道或地下埋管与土壤进行热能交换,夏季土壤会吸收经过地道的室外空气的热量来对其冷却降温,冬季土壤对经过地道的室外空气释放热量,来达到预热的效果。地道风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展馆提供新风,可有效降低建筑空调使用能耗。


·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企业临时办公区) ·

张广源/摄

作为雄安新区的起步项目,设计既要满足快速建造的要求,也要对未来建设提供示范,因此,项目采用全装配化、集成化的集装箱式建造技术,解决工期短但需高质量的问题;以可逆性、可循环使用来解决临时建筑的定位问题,避免未来拆除产生垃圾;以机械化、工厂集成化、减少现场施工等手段解决冬季施工的困难。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当建筑完成其“临时性”的历史使命时,所有模块可移至他处,重新组合,再次利用。

为赋予区域规划一定的适应性与可变性,标准模块组合成一组组十字形的建筑单元,交通核位于十字形中心,形成公共服务空间,办公空间围绕交通核布置。十字形平面使建筑呈现对周边环境开放的姿态,建筑贴近绿化,融入自然;小进深可以实现最大化的自然通风采光;每个十字单元再经过局部变形、组合,向外自然生长。在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增减模块单元来适应功能与规模的变化。


为解决防洪问题,项目以架空方式处理建筑与自然关系。设计保留原始地面标高、减少填挖,低凹处自然形成雨水花园。由于建筑的临时性,与地面的“轻接触”状态使得建筑可逆,便于整体拆除,减少垃圾,循环利用。


 二等奖 

·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 ·

张广源/摄

建筑的空间构成从海口当地的骑楼老街中获取灵感,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组合成了丰富的立体骑楼空间。建筑屋顶形态取义海口独有的民居、海洋、自然形态,三片木结构屋面由若干V型钢柱依次跌落撑起,起伏的形态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立面视觉效果,更是营造出遮阳挡雨的半室外开放街巷空间。

大厅和各楼层走道采用自然排烟措施,尽可能多开窗,满足常年自然通风降温的需求,减少空调能耗。东侧部分建筑形体采用覆土形式,一方面融入到现有地形环境中、减少土方量,另一方面通过覆土,达到冬暖夏凉的节能效果。园林景观系统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植草沟、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旱溪等形成富有弹性的LID系统,使景观与雨洪管理相结合。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的木瓦屋面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瓦屋顶,在结构形式创新的同时,提供内街及屋顶平台遮阳,带动局部气流循环流动,创造宜人的微环境。同时木结构可以有效抵御沿海高湿度高盐分的空气的腐蚀,保证建筑耐久性。


设计选用火山岩这一极富海南地域特色的材料作为主要立面材料之一,展示地域文化的同时就地取材,节约材料运输成本。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中国院设计的多个雄安新区项目开工建设

中国院举行2021年新春团拜会

边学边干——崔愷院士与年轻人谈建筑师的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